*
Back To List

遠見雜誌專訪 - 藝術家 張子晴

繽紛的色彩、漸層般的浪漫渲染,一幅幅有如花瓣翩翩起舞的畫作,像極了勾勒情感深處的溫暖——初次看到張子晴的作品,你會深深陶醉在那情境中,順著一筆一劃深刻的勾勒、點綴、揮灑,投射出無與倫比的瑰麗。

很多蒐藏家常說,仔細端倪她的作品,會令人沈浸在那氛圍中,特別是在欣賞的過程,腦海中會迸發畫作自己在舞動的魔幻,這就是她畫作的魅力,而你可能很難想像,她並不是傳統從小學畫畫,而是靠著半路出家的堅持,從畫筆中繪出自我的一片天。

 

曾經對未來茫然、追尋不到方向

其實在大學以前,張子晴根本沒有任何專業的繪畫訓練、也不是高中美術系學生,「我的成績很不好,高中畢業時第一次考大學時落榜、第二次重考時也僅上了東海美術系夜校,其實很自卑,也都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讀的是夜校。」

雖然有著對繪畫與美術的興趣,學校也給予不同媒材如油畫、膠彩、素描、水墨之專業訓練,但她還是對未來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可以做些什麼。
 

於是大學那四年,她除了到餐廳打工、到國小兼美術班老師,甚至當經營自家工廠的爸爸生重病時,她也幫忙父親擔任公司業務,「我做了很多嘗試搜尋自己的出路,但發現都不是我想要的。」求學階段的踟躕,讓她到大四都未曾知悉藝廊的存在。

即將畢業那年,她遭逢失去至親的重大變故,為了弭平悲傷的情緒,她選擇躲進畫中抒發情感,「我在死亡中看見自己、在繪畫中找到重生。」張子晴漸漸發現創作和繪畫這件事情,建立了她存在價值的重要,從中療傷、安撫悲觀的思緒,進而建構了自己的世界。

 

情緒投射的縮影 用畫作帶給眾人快樂

因此,縱使外界的傷痛成了她難以接受的現實,但從提起畫筆的那刻開始,情緒的醞釀是最快樂的,「我想把轉化後的心情帶給大家,並用快樂的情緒讓人欣喜,將美好幸福的一面來感染觀眾。」

在畢業後,她繼續到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鑽研,除了大大小小的博覽會、聯展之外,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個展,最近一次,是成為isart gallery 御書房藝廊簽約之藝術家後,到「紐約世界藝術博覽會」參展,讓外國朋友也認識這獨特的美感風格。

張子晴說,「其實創作就像是一面鏡子,觀眾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也因此在她的一幅幅作品中,你彷彿能看到情緒投射的縮影,讓畫擁有影響空間氛圍的渲染力。

 

獨特創作手法 勾勒獨特的美感


事實上,與一般傳統的山水畫、風景畫、人像畫極大的不同,在於她的作品往往是利用大量的顏料,再應用不同的顏色對比和搭配營造美感的震懾力,這是在藝術作品上少見的技法,而那所跳脫出的視覺美感,是種無論看再久都能夠眷戀的巧思。

她分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獨特風格的創作手法,最主要就在於抽象畫的美感和影響力,「特別是現代人生活在都市環境中,這樣的作品風格比較容易與當代建築空間結合。」

那種單純就像是一股帶點情緒之紋理、色塊的美,很容易進入空間,「創作源自於生活、回歸於生活,所以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做寫實的東西。」

為了能夠把每一幅作品的質感都呈現到最完美的狀態,她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各國的壓克力顏料,也歷經過不同的實驗、技法,最終調配到最適合的比例,因此例如水的運用、顏料的延展性,還有凝固時的高度、亮度、透明度等質感都不同,這是讓作品更加豐富的關鍵,而愈大幅的作品,難度更是加劇。

張子晴一般在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都要耗上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大量的顏料成本、工時的付出,加上展覽時的費用,其實最終能夠獲得的收入僅能夠勉強可以餬口,雖然這是許許多多藝術家面臨的課題,但對她來說,就算再辛苦,能夠創作就是值得的。

 

不斷鑽研成長 累積競爭力

她分享,其實自己從小就不愛念書,讀了美術系以後,一開始也從來不知道做這行應該怎麼生存,一直到大學畢製時找到方向、認識藝廊一途後便用盡全力把握這契機,「當我的第一個展覽出現後,作品也跟著賣掉了,我發現自己可以當藝術家、只想當藝術家!」
 

「在這個時代,藝廊會往年輕的藝術家找,所以才有這樣的機會。但能不能長久走下去,就看自己的努力跟作品有沒有被認可。」

她強調,「作品自己會講話,如果沒有鑽研自己的創作,那是騙不了人的,如果專心,勢必會有突破,而那都是會被外界看到的;如果不努力,很容易便會被市場所淘汰。」
 

「創作是一條不間斷的路程,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在反映創作者的當下,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創作可以有更多可能性。雖然以壓克力彩出發,但我不拘限我的作品只在於平面,希望可以以各種形式來呈現。」
 

從一開始小小的作品,到後期進入到大型畫作、數位視覺成像設計,張子晴不斷再鑽研自己藝術上無盡的空間和想像,她從單色到多色的運用、體力和技術的考驗極致等,都不斷在尋求更多的可能性,「我不把自己只當成一個畫家,而是用藝術家的角度去思考,務必每一年都讓自己有所進步和突破。」


文 / 魯皓平   攝影 / 魯皓平​

原文轉載自 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4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