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List

六位溫柔系女藝術家,治癒你的心靈

封面圖:Etel Adnan, 'Untitled', 2014, acrylic on canvas, 38 x 46 cm.

 

Etel Adnan (黎巴嫩/美國, 1925-2021)

"Colors make visible what the person is trying to say, but silent"

Photo by Fabrice Gibert

 

Etel Adnan 是一位黎巴嫩裔美籍的藝術家及詩人。融合本身的哲學背景,Adnan的作品裡描繪了她有過的幾次重大生命轉折,交織出既複雜又迷人的特質,以及跨文化的游歷。

地景是Adnan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標誌,與她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旅行和移居密切相關。貝魯特、法國、加州的大地、海洋、光影在她的作品中被提煉並化為幾何形狀。她用刮刀無拘無束地在畫布上描繪,創造出充滿色彩的大地,散發強烈的能量和寧靜的感受。

儘管她的散文反映了混亂的現實,但Adnan的畫作揭示了她與環境的精神交融,實現了更為感性的體驗和對世界的誠實。正如她在2012年《巴黎評論》的一篇文章中所說,她的作品是有意識地簡約,呈現出一種沈穩的態度,是對「單純存在的幸福」的反映。

然而,也許正是她的寫作和她的藝術之間的這種關係賦予了畫作額外的深度。透過了解她寫作中的對抗性、殘酷的性質,人們將Adnan的寧靜畫風賦予這些鮮明的現實。但它們並不是逃避現實的平和圖畫;相反,它們突顯了Adnan如何在充滿動盪的世界中看到美和愛。

 

Etel Adnan, Untitled, 2016, Huile sur toile, 32 x 41 cm. © Photo : Rémi Villaggi | Mudam Luxembourg

Etel Adnan, Ohne Titel, 2015. Oil on linen, 38 x 46 cm. © Etel Adnan-Courtesy Galerie Lelong, Paris.

 

 

宋賢淑 Song Hyun Sook (韓國, 1952)

"For me, preparation means loosening the soil, planting and watering"

Courtesy Goodman Gallery, Johannesburg, Cape Town and London

 

宋賢淑於1952年出生,在韓國的一座山村中長大。1972年,她前往西德,並在那之後開始了她的繪畫創作,通過畫筆表達她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她創作的畫作都圍繞在幾個中心主題:陶瓶、繞在柱子上的絲帶,或懸掛在線上的織物。光線和物體周圍的運動讓宋賢淑的畫布具有強烈而懷舊的共鳴;每一幅畫都提及了存放在藝術家記憶中的短暫性質,以及更廣泛地說:記憶的不斷變化的感知。

宋賢淑發展出一種非常獨特的風格和融合東西方元素的技巧。她選擇使用一種透過將礦物顏料與蛋黃混合而成的媒介——蛋彩。這種技術在中世紀的西方繪畫中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因為這種顏料的不透明特性。相比之下,宋賢淑以一種幾乎是透明的方式使用蛋彩,筆觸節省但精準,每一筆都代表著單一的動作,毫不含糊。

宋賢淑通常是站著進行創作、畫布放在地板上。她認為每件作品的創作本身就是一場身體表演,並以深層冥想和節制的呼吸來掌控和釋放她的筆觸;每一筆都記錄著一個獨特的動作,並記錄了藝術家內心的狀態。她因此被牢牢定位在後丹色畫派運動中。同時,在宋賢淑的作品中,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冷靜平衡與極簡主義和概念主義繪畫的歷史相關,其中減少、重複的動作為無窮的變化鋪平了道路。

 

Song Hyun-Sook, 7 Brushstrokes, tempera on canvas, 150 x 200 cm, 2006 | Photo: Artsy

Song Hyun-Sook, 5 Brushstrokes over 1 Brushstroke, 2009, tempera on canvas, 100 x 80 cm. © the artis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prüth Magers, Berlin

 

 

Roni Horn (美國, 1955)

"I love ambiguity, I love paradox — it’s a total turn-on​​​"

Photo: Pinault Collection website

 

Roni Horn的作品一貫地產生不確定性,使她的作品看似永遠沒有完結。她長期以來關注身份、意義、感知以及雙重性,這些問題也不斷推動著Horn的創作實踐。

Horn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製作鑄玻璃雕塑。有色的熔化玻璃再經過幾個月的退火冷卻後,側面和底部保留了鑄造時模具印上的粗糙半透明質地。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頂部表面經過火的消光與塑形後,變得像液體處於張力下一樣的型態。迷人的光滑表面吸引觀眾凝視雕塑內部的純粹光線,彷彿透過光圈俯瞰水體。Horn的玻璃雕塑依賴自然元素,像是天氣。陽光普照或烏雲密佈的光線,都會使作品呈現不同的樣貌。這也反映了她在顏色、重量、和流動性方面的二元實驗。作品外觀的微妙變化使其處於永恆的可變狀態,拒絕固定的視覺身份。在另一層面來看,更是接受了各種可控或不可控的變因,溫柔且堅定的包容事物的各種型態與樣貌。

身份和可變性的概念也在Horn的攝影作品中得到探索,這些攝影作品通常由多個部分組成,並安裝在畫廊空間中展開。其中包括她的系列作品《The Selected Gifts, (1974 - 2015)》,以一種看似冷漠的方式拍攝,掩蓋了情感價值。Horn的珍藏品在她標誌性的連續風格中展開,並漂浮在潔白的背景上,講述著一個通過物體和他人媒介的自我故事:藝術家所謂的「一個間接性的自畫像」。這個系列與她的其他攝影項目一起,探討了多樣性對感知記憶的影響,以及重複性和雙重性的影響。

 

Roni Horn, Water Double, v.1, 2013–2015, Solid cast glass with as-cast surfaces with oculus, two parts, 131.3 x 142.2 cm | Photo: Hauser&Wirth Gallery

Roni Horn, Air Burial, 2018 © Roni Horn. Photo: Michael Wolcover

Roni Horn, The Selected Gifts, (1974-2015), Images courtesy of Rat Hole, Tokyo

 

 

金珉廷 Kim Min Jung (韓國, 1962)

"Inspirations are floating around us. Artists need to open up space for them to enter."

Photo by Gregoire Gardette

 

金珉廷在三十年的創作歷程中,透過對東亞書法和水墨畫傳統的紀律性、簡約而富有探究精神的方法,拓展了當代抽象藝術的構圖詞彙。金珉廷專注於傳統的韓紙,透過反覆燃燒和疊加紙張的過程,召喚出一種情感療癒和冥想的儀式,同時致力於呈現火焰自然灼燒而成的線條。她利用火焰來代表時間和空間,並且加速韓紙這種同時脆弱又堅韌、需要幾個世紀才會崩解的過程。

金珉廷決定僅專注於最基本的材料,如紙張、墨水和火,但這反而為她打開了無窮的可能性。金珉廷使用的材料需要精確的控制,常常讓她需花費數小時,甚至是數天的專注。清空心靈與探索創作材料間永恆循環的紀律,為金珉廷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動力。這些動力不僅源於她內心的世界,還來自她與物質的自發互動。

這種紙與火之間的「兼容並蓄」、用蠟燭或香燭焚燒人類最脆弱的發明之一「紙」,都使藝術家反思自然的循環並尋求一種空靈的心理狀態。金珉廷對過程的奉獻、對創造和破壞的思考表現存在每個系列的抽象語言中。同樣,韓紙在色調、形狀和質感上的無窮變化在空間中創造了一種懸浮感。對金珉廷而言,創作過程本身是一場從混沌到秩序,從靜止到運動,從衝動到克制,從虛無到豐富的儀式之旅。

 

 

Kim Min Jung, Mountain, 2007, ink on mulberry Hanji paper, 75 x 136 cm

Couple, 2023, mixed media on mulberry Hanji paper, 45.5 x 45.5 cm

 

 

劉文瑄 (台灣, 1980)

「對我來說,創作比較像一種在日常世界中探索潛伏其中的想像世界的過程」

Photo: Mia Liu Studio Facebook

 

劉文瑄以紙雕、繪畫、攝影等媒材進行創作,並以塗畫(Drawing)般開放自由的狀態切入。她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感受與身體感知,與當下所接觸的事物之間遊蕩撞擊,引發一連串尋索「對話」的創作,創造出與萬物般相連的詩意情境。也因此其視覺藝術形式看似多元發展,雖涵蓋空間裝置、紙張雕塑、平面塗畫、攝影、錄像裝置、植栽雕塑等等,實則悠遊其間一以貫之。

在紙雕作品中,劉文瑄探索了紙張在現代文明中對於人類的意義:它如何作為資訊、圖象、情感展現的載體。劉文瑄將這些載體解構、重構,運用切割後的平面紙張,呈現出色彩與線條交錯的立體空間。均等的裁切、縝密的色彩編碼、帶有律動的弧度形塑、細緻的黏貼,都依賴藝術家大量的勞動力介入,而這些生命溫度也都幻化成抽象的視覺語言,盤根錯節地顯現在最終成品中。

劉文瑄也將傳統攝影以紙張解構、重構的方式帶入另一種藝術實踐。她以黑白銀鹽作品為根基,在暗房中挑選出撿拾來的元素組成照片,然後將這些圖像裁剪成碎片,創造出獨特的殘影紋理和鐵鏽色調。當作品中的紙材越加繁複交錯,束縛和框架也就逐漸模糊。

 

Mia Liu, Adagio, 2022, Ink and Acrylic Paint on Paper, 100 x 100 x 17 cm

Mia Liu, Aura: Oriental Hawksbeard #01-#03, 2022, Bergger silver photographic paper on acrylic, 80 x 80 x 17 cm

(藝術家劉文瑄現正也參與isart gallery台北空間的《Breeze−女性藝術家聯展》唷!)

 

中村萌 Moe Nakamura (日本, 1988)

「我希望能在看似只有黑暗的地方,相信著潛藏的微弱光芒而進行創作。」

Photo: Moe Nakanura instagram

 

中村萌1988年生於東京,2012年畢業於東京女子美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為日本當代藝術家中勢不可擋的新生力量。她在學時主修油畫,卻在偶然與木雕邂逅的機緣下,被木頭會呼吸、生長的特質吸引,深深感受到木頭化為木材後仍存在的溫度,從此踏上了融合兩種創作技法的旅程。

在平面畫作中她以結合自然、動植物、想像中的生物、精靈及純真的孩童為主角,而立體雕塑則讓這些角色躍出二維空間,強調自然及手雕如同「藝術家在場」的紋路及時光痕跡,再憑藉純熟的油畫技巧,創造出細膩飽滿的彩繪表面,充滿撫慰人心的溫度和細膩的質感。

中村萌相信希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建立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一個已經被他人創造的世界。」她樂觀地相信這個世界,但她也對如何讓它變得更好持批判態度。中村萌受到日本民間故事、自然和可愛的形象啟發,而這些形象是類似於動漫角色的軟塑膠玩具,通常色彩鮮豔,表情誇張。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形象讓她想起她的童年和遊戲。這些對當代文化的致敬、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與她使用傳統日本雕刻技術形成對比。但這就是她作品核心的一種張力:新舊不斷碰撞。

中村萌以樟木進行精細雕刻,利用每個原木的獨特凹痕模仿真皮膚的質感。接著她會使用鋸子、雕刻刀和鑿子來修剪每塊木材。中村萌的木雕人物都是用油彩手繪,通常高2.5到3英尺,且常常有著脆弱、孩子般的表情,其實是以藝術家本身的臉龐為基礎。這些天真的臉蛋們會反過來問——在訊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如何保持單純?

 

Awake from sleep (2017)

Wander in silence (2016)

 

(以上藝術家皆依出生年份排列)

TOP